肯尼斯·克拉克写到《蒙娜丽莎》时说,“科学知识、绘画技巧、对自然的痴迷、对内心的洞察力全部融在其中,而且平衡得天衣无缝,以至于一开始我们几乎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
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美国著名传记作家,畅销书《史蒂夫·乔布斯传》、《富兰克林传》、《爱因斯坦传》、《创新者》作者。他的这本《列奥纳多·达·芬奇传》试图探索“从凡人到天才的创造力密码”,他认为达·芬奇的天才之处正是基于那些我们也可以通过自我训练提升的能力:热切的好奇心,认真的观察以及异想天开的想象力,同时他能对自己稍显异类而泰然处之。该书的起点不是达·芬奇的艺术杰作而是他令人震惊的7200页笔记。本文摘编自该书第三十一章《蒙娜丽莎》,是对达·芬奇这幅巅峰之作的深度解读。
巅峰之作
现在,该《蒙娜丽莎》出场了。本来可以在本书更靠前的章节讨论列奥纳多的这幅巅峰之作,因为他早在1503年就开始绘制这幅作品,那时他已不再为切萨雷·波吉亚效力,也回到了佛罗伦萨。但是直到他1506年回到米兰的时候,这幅作品依然没有完成。实际上,在第二次回到米兰的那段时期,列奥纳多一直把它带在身边,不断进行完善,随后在罗马的3年中依然如此。在最后一段人生岁月中,他还把这幅画带到了法国,不断润饰,直到1517年。他去世的时候,这幅画还在他的工作室里。
在列奥纳多的职业生涯尾声讨论《蒙娜丽莎》很有意义,因为他一生都在致力于完善融汇艺术与自然的能力,而这幅画堪称巅峰。多年来,这块杨木画板被涂上了一层又一层的薄釉,这一过程也展现出列奥纳多的多重才华。开始时,这只是一幅丝绸商人年轻妻子的肖像,后来演变成了一次探索之旅,列奥纳多在探索如何描绘人类复杂的情绪,如何通过神秘的微笑使其过目不忘,以及如何将我们的本质与宇宙的本质联系在一起。最终,蒙娜丽莎的灵魂与自然的灵魂交织在了一起。
从他完成《蒙娜丽莎》的画作向前追溯40年,那时年轻的列奥纳多还在韦罗基奥的作坊里工作,他画过另外一幅别人委托的女性肖像——《吉内薇拉·德·本奇》。从表面上看起来,两幅画有相似之处。画中的人物都是佛罗伦萨布商的新任夫人,她们身后的风景中都有流淌的河水,而且还都是四分之三侧面坐姿。但是更引人注目的其实是两幅画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反映出列奥纳多的绘画技巧日臻完善,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位科学家、哲学家和人文主义者,他也变得愈发成熟。如果说《吉内薇拉·德·本奇》出自一位有惊人观察力的年轻艺术家之手,那么《蒙娜丽莎》就是他用毕生敏锐的观察力来探求知识的成果。他对知识的追寻详尽地记录在数千页笔记里——照射在曲面物体上的光线、人脸的解剖、几何体的形状变换、湍急的水流、地球与人体的类比——所有这些都帮助他领悟如何精妙地描绘动作与情感。“他永不满足的好奇心,他在不同学科间来回的跳跃,这些都在一幅作品中变得和谐统一。”肯尼斯·克拉克写到《蒙娜丽莎》时说,“科学知识、绘画技巧、对自然的痴迷、对内心的洞察力全部融在其中,而且平衡得天衣无缝,以至于一开始我们几乎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
委托缘起
瓦萨里在1550年首次出版的列奥纳多传记中生动地描述了《蒙娜丽莎》:
列奥纳多为弗朗切斯科·德尔·焦孔多绘制一幅他妻子蒙娜丽莎的肖像……看一下这幅画,便能理解艺术能多么逼真地模仿自然……水灵灵、光闪闪的眼睛活灵活现,眼睛周围泛着粉红色和珍珠色,还有那些睫毛,若没有精妙的手笔,一切都无从谈起……鼻子红润柔软,鼻孔优美、栩栩如生;嘴唇微张,嘴角的唇红与脸上的肤色融为一体,看上去不像颜料,而是真实的肌肤;在喉部凹陷处,如果悉心观察,几乎能看到脉搏的跳动。
瓦萨里提到了丽莎·德尔·焦孔多,她生于1479年,出身于著名的盖拉尔迪尼家族的一个小分支,这个家族从封建时代起就是地主,但是他们的财富并没有流传下来。丽莎15岁的时候嫁入了富有但地位并不显赫的焦孔多家族,这个家族的财富主要来自丝绸贸易。因为手头不宽裕,她的父亲不得不割让一个农场作为嫁妆,但是衰落的贵族地主与新兴的商人阶层之间的联姻最终让相关各方都从中受益。
她新婚的丈夫弗朗切斯科·德尔·焦孔多8个月前失去了自己的第一任妻子,他膝下还有一个2岁的儿子。他成了美第奇家族的丝绸供应商,而且生意越来越红火,客户遍及整个欧洲,他还从北非买了几个摩尔人当家里的女奴。从种种迹象来看,他爱上了丽莎,这一点在这种存在利益交换的婚姻中并不常见。他给予了她的家庭经济上的支持,到1503年,她已经为他生育了两个儿子。直到那时,他们都一直和弗朗切斯的父母住在一起,但是随着家庭壮大和收入增长,他买了一栋自己的房子,大约在那个时候,他委托列奥纳多为妻子画一幅肖像,那年丽莎24岁。 列奥纳多为什么会接受这项工作?要知道当时他正在躲避更富有、更显赫的艺术赞助人伊莎贝拉·德斯特没完没了的恳求,而且据说他非常不情愿拿起画笔,因为他完全沉浸于他的科学探索之中。
关键词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