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言之,线上与线下,如何锚定。
这不是艺术品市场特有的困惑。当涉及药品溯源、珠宝和奢侈品溯源时,会出现同样的问题。
要保证在源头上为真,需要权威文物鉴定机构和专家背书。
在流转中如何不被调包?人们也提出了种种解决方案。
有人设想,可以在艺术品中嵌入RFID传感芯片等追踪芯片。已有艺术品保险公司进行过类似探索。
但芯片存在有效期,也许几十年后就会失效。此外,电子芯片还涉及供电问题。
嵌入行为本身,也可能对艺术品造成伤害。油画画布较厚,可以这样做。但瓷器、玉器和薄若蝉翼的宣纸,就不适合。
此外,芯片本身的可信度也存在问题。“电子类产品都是可以仿制的。”吴忠旺表示。
他认为,图像识别技术,或许可以帮助区块链解决这一难题。
“区块链自身不能解决源头造假问题,但结合图像识别技术,就很容易解决。”他告诉一本区块链记者。
世界上没有同一条河流,也没有两件一模一样的物品。赝品用肉眼看,逼真度可能很高,但通过高清摄像技术,就会露出破绽。
“如果能把一幅画的局部放大到原子尺度,有的原子会是灰的,有的原子会是黄的。任何一种造假手法,都造不出来。”吴忠旺称。
在他看来,除了图像识别技术之外,还可以使用三维图像、元素测定、射线透视内部结构等方式,来记录原作的信息并上链,确保此后流转的是真品。
但这样做,代价也很明显:成本高昂。
“随着技术的进步,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人们能解决成本与普及度的问题。”吴忠旺说。
前述拍卖行从业者认为,区块链技术,或许更适用于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他们都还在世,更便于从源头上鉴真。
04 数据困境
艺术评论家马继东认为,区块链技术要在艺术品市场落地,面临的最大障碍,还是数据问题。
“如果没有可采信的数据,这个溯源系统是无法成立的。“他表示。
在区块链诞生之前,实际上,已经有多方使用各种技术手段,进行了类似的溯源尝试。
比如国家文物局多次进行文物普查,就是要建立大数据库,方便查询各个地方博物馆的文物储存状况。
而国外的艺术品保险公司,很早就开始尝试使用各种加密技术。
在追踪芯片之外,它们还会在油画画布后的标签内植入特殊气泡——如果移除,气泡就会消失,这样可以保证“不可篡改”。
从这个角度来看,区块链并非溯源的唯一选项。
有很多人设想,借助区块链技术,只需要输入代码,就能查询到一件艺术品的详细信息。
但马继东认为,这只是理想状态下的情况,现实世界要复杂得多。
国有文物普查和上链,或许可以通过行政力量推动。但在民间,私人美术馆、私人藏家和很多拍卖行,往往缺乏动力去这么做。
“如果水浑方便大家捞鱼,又怎能期待从业者主动站出来接受监督呢?”马继东说。
今年7月,佳士得艺术科技峰会在伦敦召开。与会的区块链公司Codex创始人马克·路里就认为,区块链技术能让艺术品市场透明化,但对于艺术行业的传统模式而言,这种透明化,无疑将具有破坏性。
“还有一些地下交易市场的文物,是文物法禁止流通的,但它们很受欢迎,比如商周青铜器、高古陶瓷。这部分数据,也是难以采集的。”马继东称。
在他看来,历史悠久的大型拍卖行,比如苏富比(微博)和佳士得,更容易实现区块链的落地。实际上,它们已经在尝试了。
比如,苏富比收购了人工智能研发机构Thread Genius,区块链技术被作为其研究重点。
这些有数百年历史的大型拍卖行,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积累了海量的交易数据,更容易做溯源。
在目前,马继东认为,数码摄影、影像艺术等虚拟化的新媒体艺术,以及版画的复制品,相对容易与区块链技术结合——前者不需要依赖实体,后者容易获得唯一的编号,且艺术家本人和代理机构可授权,证实其为真。
“而目前在国内做的艺术品区块链项目,大都还停留在圈钱圈人阶段,存在投机之嫌。”经过观察,他下了这样的判断。
推广任何一种变革性的新技术,都可能触动既得利益者的蛋糕。
在艺术领域,也是如此。
正因如此,它真正的落地时间,会比我们预计的更为漫长。
而行业的净化,是一个需要多方合作的系统工程。
在这个意义上,区块链技术无法“单打独斗”,以一己之力改变整个行业。
对此,人们需要抱有平常心。
关键词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