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谈艺术创作中的行为状态

24已有 2694 次阅读  2011-11-30 15:43   标签艺术创作  class  style  价值  哲学 
作者:南岛

有关什么是艺术创作和艺术是什么的话题,古往今来大家哲人的论述可说是浩如烟海。我想就作者在面对画纸、画布时所持有的一种心理状态以及其行为表现,加以分类论述。这种不寻其源(哲学意义),不问其果(审美价值),将艺术创作中出现的几种行为状态来加以区分、论述,其意义何在?至少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艺术。我想对我们进行艺术创作,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从学习和创作中,我总结了以下三种常见的艺术创作状态:

                  一、理智型创作状态;

                  二、情感型创作状态;

                  三、无意识型创作状态。

下面我就这三种行为,分别加以举例论述。

         一、理智型创作状态

理智型创作状态的特点是:作者在创作的始终,都保持着理智、冷静地心态。作者在创作某一作品之前,都要严格、理智地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创作当中,又要冷静地把握住每一个有关创作的环节。 李桦在其所著《美术创作规律二十讲》里曾说:“艺术创作既然是作者的思想的产物,那么在进行创作前,作者先得决定选取什么题材,表现什么主题,这是艺术构思的第一步。”第一步完成后,围绕着创作目地,作者需要埋智地走完第二步、第三步。中国山水画大家陈子庄教导弟子们时曾说“欲作一画,先画小稿,反复修改,改到无可再改,然后考虑是否大家气,是否宜于翻上大纸。”(《石壶论画语要》72页)达·芬奇创作《最后的晚餐》这一名画的过程中,不仅画了大量的速写草图,而且将每一位人物的神态、动作都有详细的笔记说明。“一人饮毕放杯,把头转向说话者。一人双手手心朝外、耸肩、目瞪口呆作吃惊状······”我们似乎可以从笔记中看到他画中所说:“你们中间有人出卖了我!”这个使人震憾的主题,他对每个在场的人物,在画面中所占的位置、神态,都有着明确地构思。为了处理犹大这一丑劣地形象,他曾画了上千幅草图。可见,达·芬奇为了表现作品描绘的主题,耗费了大量地精力与时间,并因此而引起无知的修道院主持的不满.有关理智型创作状态的例子是很多的,可说是俯拾即是。许多画家对此也有论述。欧洲现代野兽派大师马蒂斯谈创作体会时曾说:“对于我所要画的对象的性格,我必明确地规定它;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深人地研究我的表现手段。”(《欧洲现代画派论选》54页,宗白华译)。谈到他创作状态中三种灵感的来源,这三种灵感来源分别证明了本文所述的三种创作状态。我先将其中一种状态论述如下;“对逐渐形成的内在感情的表现,它经过反复的甚至吹毛求疵的检验、加工,这我称之为‘构成’。理智、意识和目地性在这里起主导作用。画面上丝毫不露斧凿痕迹,而只有一件东西:感情。”(该书73)中国画有“意在笔先”的理论;北宋有苏东坡的“胸中之竹”之说;清末有郑板桥“眼中之竹、心中之竹、手中之竹”的创作体验,都可说是对理智型创作状态地最好说明。

        二、情感型创作状态

处在这种行为状态时的作者,围绕着创作目地,始终保持着高扬地创作激情,因此,作者往往不做周密的创作计划,抓住要表现的重点──或内容或形式,不拘泥细节的刻画,如顺势而下的长江之水,滚滚而来,一气呵成。情感型创作状态能使作者在创作时不受成规戒律的约束。更大程度地发挥作者的艺术创造性。 李思训画嘉陵江时的行为状态是“理智型创作状态”的话,那么吴道子的创作行为则属于“情感型创作状态”了。他们的不同,除了技巧外,根本的不同则在于他们各自以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了不同的创作状态.中国文人画的创作推崇打“腹稿”创作时多凭记忆、想象作画,力求“意”的表现。这样,创作时自然可以去掉与画无关的细枝末节。所以,中国文人画家创作时大多属于“情感型创作状态。当代中国画家陆俨少先生,在《山水画刍议》一书中,论章法生发有这么一段话:“所以,我的经验,作画不打草稿,虽巨幅经营,也只打一个小稿,安排大体位置,然后下笔,偶然得意,自觉官止神行,奇思壮采,合沓而来。”著名中国画大师陈子庄先生在论名家作画时说:“名家作画,大处落墨,不拘泥细节。例如画鹰,不要总去纠缠它几个脚趾,画三个趾可以,两个也可以,一个也可以,不画也可以,关键是画成之后精神如何。如果总在细处雕琢,终究是斗方名土。”(《石壶论画语要》78页) 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一书中所谈的创作的三个灵感来源的第一个,就是“情感型创作状态”:“用纯绘画的形式表现的,对自然的直接印象,这我称之为‘印象’。康定斯基在这种状态下,虽然不象中国文人画家那样有着强烈的激情,但是,首先他没有关于创作的周密计划、安排,任凭直觉的印象,组织着画面的点、线、面,创造着自然的神采。 其作品被后人称为“情感型”的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拉斐尔,在创作中也经常处于这种状态之中:似乎他一分钟也不曾考虑过自己的作品,他的表现手段不听命于任何盘算。手好象本能地听从那种不可能作任何选择的、丰富的思想。他从情节描绘的所有可能的办法中,把首先在脑中出现的办法,付诸实施,不在许多构思中进行挑选”。“他并不认为对每一幅事画的各个部分都十分他仔细的画具特殊意义,因为那种过分的认真往往比我们所想的更会来的极不生动。”(见德拉克罗瓦著《论美术和美术家》论《拉斐尔》一文〉从德拉克罗瓦所写的文字中,我们可以十分清楚的了解到,拉斐尔是非常善于把握“情感型创作状态”的。在这种创作状态下,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为后人所仰目。

       三、无意识型创作状态

 作者面对着画纸或油画布或是其它创作材料,他似乎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预想不到将会发生什么。一切仿佛都是在情不自尽中自然而然地发生着,当创作结束之后,作者面对着作品才恍然大悟。这就是创作中所出现的“无意识型创作状态”。在这种创作状态下,作者深层的心理活动,在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宋朝邓椿所著《画继》第三卷《轩冕才贤》一章有关苏东坡作枯树怪石图的一段记载:“元章自湖南从事过黄洲,初见公,酒酣,贴观音纸壁上,起作两行枯树石各一,以赠之。山谷道土赋云:恢诡译者谲怪,滑稽于秋毫之颖。尤以酒为神,故其觞次滴沥,取诸神造化之炉锤,尽有文章之斧斤。又题竹石云:东坡老人翰林公,醉时吐出胸中墨。”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是“尤以酒为神”达到忘我的境界,使自我处于无意识创作状态之中。“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骊半无墨,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此诗是怀素《自叙》中引许御史评他的草书的一首诗。这首诗十分清楚地描写出了他在“无意识”状态下创作的情景。 奥地利艺术家德西迪厄斯·奥班恩所著《艺术的涵意》(见孙洁良、林丽亚译本)一书中,关于艺术创作,他有如下论述:“这种新的观念的基础是:尽可能忘记你所‘知道’的有关艺术的任何东西;不要试图描绘你看见或想的任何事物;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在许多企图(五种、五十种或五百种)以后的完全超脱,会从你的下意识心理中提出隐藏的、先天的创造潜力,目前为止它还牢固地被压制在你的下意识时里。”(见该书80页)他是在谈东方的“禅宗和艺术”时谈及以上的体验。弗洛依德无意识心理学的创立,对西方乃至世界的绘画,都具有巨大的影响。比如西方“达达派”、“超现实主义”等画派,他们力图使视觉想象从理性和程式化的约束中解放出来。 “我们知道,近年来心理学的研究,曾在鸟巢的构造与一个曲调的开始之间作出一个比较,达到一种颇为特殊的结论······我坚决认为,写作和绘画中的自动主义······是唯一的表现式样,它由于获得韵律的统一而使眼和身正如在一个曲调或一个鸟巢之中一样,是可看得出的。”(见《现代绘画简史》英赫伯特里德著刘萍君译本能78页)汉期·阿尔普所说的“自动主义”,就是本文所说的“无意识型创作状态”的表现。阿普尔是“根据偶然的规律”进行创作了《根据偶然规律安排的方块》、《根据偶然的规律安排的对象》等作品。我们无需多想,便可从作品的标题了解到作者在创作时所处的行为状态。 对内在特征,非物质性质的表现,这种表现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型创作状态,做为他创作的第二个灵感来源,(见《论艺术的精神》72页)人的无意识在创作中的作用,目前越来越被中国的艺术家、理论家所关注。有关此类创作的体验和理论文章,我们在当前的许多艺术刊物中,都可以经常看到。

小结

 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他可能终生固守一种观念、艺术主张;他也有可能更长于其中的一种状态进行创作。但是,选择那种行为状态进行创作,并不是作者的主观意识所能完全决定的。一个艺术家在其创作生涯中,会有许多不同的经历,会处理许多不同的绘画题材。生理、心理的变化,都会使作者进入到不同的创作状态中进行艺术创作。因此,创作中出现的各种行为状态,不能简单的以流派、技巧划分。艺术家在创作一幅作品过程中,三种创作状态并存的现象,也是有可能出现的。本文对艺术创作中所产生的行为状态的分析、论证,应该说是十分不深入的,还有待以后进一步研究。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