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怀念恩师袁晓岑

1已有 1501 次阅读  2011-11-05 00:28   标签情感  face  color  title  style 
永无止境---怀念恩师袁晓岑先生  

    1981年--1985年期间,我在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读书。三年级分专业时,当我得知中国画选修方向的导师是著名雕塑家、中国画家袁晓岑先生及其弟子孙建东老师教中国画。我就选修了中国画,而且毕生致力于中国画的研究学而学习,并由此生发出一段与袁晓岑先生及其弟子孙建东之间的师生情缘!

  在中国画学习期间,有幸得到袁晓岑先生及其弟子孙建东老师的教诲,这是我一生从事艺术中最难忘的一个重要过程。袁先生严谨的治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责任心,至今记忆尤新。具体讲,我跟袁先生学习中国花鸟画,每次上课,先生总是第一个到教室,手把手为学生示范。在示范的过程中,我对先生在水法、笔法、墨法、墨色关系的掌控,点、线、面穿插、疏密、虚实、画面构成以及一个点、一根线的精心处理,在袁先生示范的过程中,一幅四尺小品画完后,笔洗中的水仍然是清澈透底的!真可谓惜墨如金、可谓惜水金、可谓惜色如金!我完全被袁晓岑先生的高超、娴熟的艺术技巧所打动!惊叹之余,在袁先生修改我的习作时,记得袁晓岑先生曾这样对我说:“赵刚,你看这三个点,你别看它只是三个点,这里面学问大得很。你要细心体会。”当是由于我年轻愚钝,没有真正体悟到其中奥妙。但我永远记住了袁晓岑先生这句话。先生的教诲,是我成长的基石。之后,经过20 十多年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同时,通过反复解读中国古代画论以及从事中国美术史教学和大量的绘画实践,使我逐渐领悟到了袁晓岑先生这句话的真正内涵:看似简单的中国画中的这三个点,我们将其排列在一起,这就是古代画论中所说的“孤状”(古代的一种盛酒的器具或写字用的木板,呈棱角状),也就是西方数学中所说的不等边三角形,这个不等边三角形就是我们中国古代画论中总结出来的“一笔长,二笔短,三笔破凤眼”的审美关系。这里边包含了中国画构成中的大空小空(知白守黑)、疏密虚实、点线面穿插、节奏韵律以及艺术与生活、主体与客体等多种内在的有机统一和审美关系中的全不内涵。使我终身受益。

    解读袁晓岑先生的中国画作品,是他生活和艺术思想的产物,是他对生活的至真、至诚、至简体验和感悟。做为晚辈不敢妄加评论。但先生的画、学问、品格、情操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楷模! 我是抱着一种感恩的心态来参加这次展览和学术活动的,首先要感谢孙建东老师的新任何邀请。记得我在读三年级的时候,孙建东老师已经是袁晓岑先生的助教了。在校期间,孙老师对我的速写以及花鸟画创作中如何强调“书写用笔”的顺序性、衔接性和连续性以及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如何加强文化和艺术修养等方面给予了许多的指教和邦助。在此我表示忠心的感谢!同时要感谢省文化厅、省美术家协会、云南艺术学院给我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总之,我认为历史的发展,总是一拨人推着一拨人往前走的。文化是需要传承的,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更需要代代相传。只要我们坚持象恩师袁晓岑先生所说的那样:“发自我之性灵,探求自然之美,吸传统之精华,走子己的路。”那么,我相信,袁晓岑先生的艺术之魂,将会代代相传,永无止境!

分享 举报